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0813 Berkeley & Hume



Berkeley

George Berkeley在哲學上,以反對獨立於心靈的外在世界存在而聞名。從笛卡兒以來,普遍哲學界接受者物質與心靈的二元對立,而Berkeley首先區分了經驗與造成經驗的外在世界,在我們心靈當中擁有都只有經驗,我們如何去對推論物在世界存在?並且以幻覺跟錯覺為例,如果我們直接接觸到世界,那麼就不會有幻覺跟錯覺,因此我們知覺當擁有都是心靈的一部份。另外,所有可想到的事物都是已經被想像,因此我們存來沒有超過心靈的世界。Berkeley以此主張『To be is to be perceived。』但那麼深山的樹木存在嗎?沒有任何可以心靈經驗到的樹木存在嗎?如果不存在,Berkeley認為會太奇怪,因此他推論萬物的存在是因為都被神給注視著


Hume

Hume以懷疑論著名。他最有名的兩個論證,一是對歸納法,另一是對因果關係的質疑。Hume認為歸納法是無效的論證,即使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每天都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我們還是不能推論明天的太陽一定會從東邊升起,歸納法無法從已知的前提推到結論,是一無效的論證;我們總覺得我們常常可以觀察到因果關係,然而Hume認為其實因果關係只是人為impose上去的,我們只能觀察到兩件事情在很短的時間內連在一起發生,而且常常如此:當我們用手推杯子,然後杯子移動了,我們其實只觀察到兩件事情,常常連在一起發生,卻不能就此推斷,我的手是因,而杯子移動是果。



閱讀範圍及報告者:  Berkeley 舜斌 & Hume 建達
時間:  08/13 (三) p.m. 7:30-9:30
地點:  陽明大學 人社院一樓會議教室202
聯絡人    yunn2222@gmail.com  






0806 Locke's Political Philosophy & Influence


Locke's Political Philosophy & Influence



閱讀範圍及報告者:  Locke's Political Philosophy & Influence 庭安
時間:  08/13 (三) p.m. 7:30-9:30
地點:  陽明大學 人社院一樓會議教室202
聯絡人    yunn2222@gmail.com  


Locke's Political Philosophy & Influence, PPT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0730 Leibniz & 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Leibniz

理性論的傳統都可追述到他們對於行上學的觀點,而這些形上學觀點不同也造成他們其他理論上的差異。Descartes 透過「我思,故我在」認為世界有神、物質和心靈三種實體;Spinoza認為世界只有神的存在,其他事物都只是神的屬性,因此發展出他大愛的倫理學;相對地,Leibniz認為占有空間就可以切割,所以這世界最小單位是無法被切割的,他稱為單子。每個monad 都有靈魂,且都相互沒有interaction,當我們誤以為有因果關係,都次上帝預設好的。以時鐘為例,所有時鐘都會同時響起來,讓你誤這些時鐘有因果關係,但是是上帝先調好這些時鐘,而時鐘本身是獨立的運動,相互不干涉。

Leibniz對於神的存在提出四個論證,以下簡介兩個:

-          本體論論證
1)      God is the most perfect Being.
2)      Perfect Being must have all perfections, and a perfection is defined as a "simple quality which is positive and absolute, and expresses without any limits whatever it does express."
3)      No two perfections, as above defined, can be incompatible.
4)      There is or there can be conceived, a subject of all perfections, or most perfect Being.
5)      Existence is among the number of the perfections.
6)      God exists.


-          宇宙論論證
1)      Every particular thing in the world is "contingent“, it would be logically possible for it not to exist;
2)      Even if we suppose the universe to have always existed, there is nothing within the universe to show why it exists.
3)      Everything has to have a sufficient reason.
4)      Therefore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must have a sufficient reason, which must be outside the universe.
5)      This sufficient reason is God.


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有別於DescartesSpinozaLeibniz他認為我們基礎的知識都是來自於經驗,套句Locke的經典名句,我們生下來就好比是一張白紙,再經由經驗在白紙上描繪。然而經驗主義和唯心論者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我們該如何去認識我們以外的心靈和外在世界,因為我們只困在我們的心靈和經驗世界裡,然而這無法推到外在世界的存在。


閱讀範圍及報告者:  Leibniz 家揚 & 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龎皓
時間:  07/30 (三) p.m. 7:30-9:30
地點:  陽明大學 人社院一樓會議教室202
聯絡人    yunn2222@gmail.com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0716 Descartes & Spinoza






Descartes

Descartes的經典名句我思故我在,藉由懷疑的方法來尋找這世界最根本的存在。先是質疑我們的感官,認為感官會出錯,有錯覺和幻覺,而且我們難以區分夢境與現實;進而再質疑數學、邏輯等這種似乎不必靠經驗,而是藉由理性便可以推得的知識,我們可以假想有一個魔鬼他會欺騙我們,而我們一直堅信的2+2=4 等各式數學知識其實也是錯的。但是有一個知識一定不會錯,那就是我存在,因為只由當一個思想的主體存在的時候,才有可能去作夢,甚至有可能被魔鬼騙。由此笛卡爾得到我思考故我存在的推論,並逐一再推出知識的大廈。


Spinoza

當面對人生各種悲劇的時候,你如何可以豁達的面對一切。Spinoza在面對宗教迫害和暗殺、而被迫離開家鄉之後,還是豁達地愛著上帝和世上的一切。這個被Russell稱為道德上最為高尚的哲學家,透過形上學去思維,認為上帝是唯一的實體,萬物都只是上帝的屬性之一,而因為我們是有限的生物,才會誤以為我們是分離而獨立的存在,也才會認為這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但Spinoza告訴我們,只有透過理性才能瞭解這世界都是上帝的一部份,而因此才能豁達地看清楚這世界的一切必然性,也瞭解到所有萬物跟我們都是一體的,而愛這世界就如同愛自己;相對地,而激情、仇恨本身只是讓我們無法清楚面對這樣事實,也才會痛苦。而Spinoza作為一個哲學家,不只是建立這樣的思維,也透過這樣的思維作為一生的行為準則,毫無害怕地面對死亡。


閱讀內容: Descartes & Spinoza
報告者: Descartes, 翁韞    Spinoza, 凌峰
時間: 07/16 (三) p.m. 7:30-9:30
地點: 陽明大學 人社院一樓會議教室202
聯絡人: 翁 韞 yunn2222@gmail.com 0938 923 637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哲學史讀書會


哲學是對於根本問題的思考與追尋,並試圖從中建構一套對於世界的理解。哲學史則將時間的軸線加入,使得我們了解思想的演變與推進,如何和當時社會與政治結構交互作用,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才有可能在既有的架構下去做討論甚至創新我們的思維。

歐洲文藝復興與啓蒙運動,使西方文化脫離黑暗時期,注入現代性,產生了科學與憲法等構成現代社會最核心元素。本系列的讀書會,從笛卡兒開始,逐一介紹影響現代深遠的哲學家。

有興趣參與的朋友,歡迎用email和聯絡者報名。

閱讀書籍: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y Bertrand Russell
時間: 07/16 起每周三 p.m. 7:30-9:30
地點: 陽明大學 人社院一樓會議教室202
聯絡人: 翁 韞 yunn2222@gmail.com 0938 923 637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0709] Ch6 Individualism, Justice, Feminism

Ch6 Individualism, Justice, Feminism

左派論總是批評當下主流的政治哲學預設了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個體主義認為個體優先群體;相對地,共產主義假設群體優先個體,但這之間的差異在那?我們要怎麼瞭解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作者利用極端的自由個體主義,來分析現在主流政治哲學所作的預設,而這些預設外,我們還能接受那些可能性。而這個過程中,女性主義扮演重要的假設,因為他們認為正義等概念是具有男性角度的觀點。因此這些討論都在挑戰現行政治哲學主流架構下(也是本書前幾張討論的論點)所使用的概念,而我們可以擁有不同的政治哲學架構嗎?


Ch6 Individualism, Justice, Feminism PPT


報告者:許舜斌
時間:7/9 PM 7:30-9:30
地點:陽明大學人社院 一樓會議教室 202

聯絡人:許舜斌 0919165489 hsu.shunpin@gmail.com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0702] Ch5 The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Ch5 The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現代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勻,根據聯合國一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全球財富分配研究指出,全球最有錢的1%人口,控制了世界40%的財富;最有錢的2%則控制了超過半數的全球財富。究竟是這樣的分配本身就隱含了不公,還是所謂的分配正義來自於正當的過程和手段,只要手段合宜,即使嚴重的分配不均也是可接受的?


另外,哪些東西可以被畫成私人財產土地樹木等等大自然的一部分,似乎是全人類共享的,這些可以成為某些特定人的財產嗎?Locke認為只要外在的物件有和勞動力產生互動,那人就可以擁有那個物件;現代社會,財富的分配由自由市場來主導,然而自由市場真的可以成功的反應並滿足大家的需求嗎? 功利主義認為自由市場不但可以反映並滿足個體需求,同時也保留了個人自由選擇的空間,使得利益最大化;羅爾斯則提出兩大原則,第一是要保障每個人的基本人權,第二社會上成功的人,要盡可能地讓社會底層的人可以活得更好。因為他認為個人的成功往往來自於天賦或是機運,所以社會上運氣比較好的人,應該要盡可能幫助底層的人。





報告者:黃柏睿

時間:7/02 PM 7:30-9:30
地點:陽明大學人社院一樓會議教室


聯絡人:許舜斌 0919165489 hsu.shunpin@gmail.com